T

首页 » 本地新闻 » 正文

百家德资企业为何聚集太仓--太仓厂房网

  • 发布时间:2016-2-19 9:45:17

江苏太仓是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国家工信部正式授予太仓“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称号。这是我国唯一一家“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在被誉为“中国德企之乡” 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工业园”, 定位为德资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区和中德中小企业的产业合作区。2015年,太仓德企总数达220家。
“现代公园城市”:一个很“小”又很“大”的城市
  太仓不是大城市,但象一个公园,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如诗如画、出入方便的田园,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工业聚集城市。太仓有很多绿地(46%),不拥挤,感觉很舒服,公路两边不是挨挨挤挤的商铺和住房子,而是宽阔的绿地,这在其它地方是不舍得“浪费”这么多优质土地资源的。笔者在太仓多次听到这样一个故事:1993年春,德国巴符州议员、全球著名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总裁斯坦姆博士第一次来到太仓,就被太仓安静、清新的环境所吸引。他“试探”着在太仓投下了50万马克,创建了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
太仓和德国的小镇很像,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备,“太仓路边那些高大的水杉树,让人感觉好像回到了德国的黑森林。”
太仓田园式的城市环境已成为对外开放的一张生态“名片”,如今已集聚了一大批欧美企业,并有大量的德资企业。
太仓提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就是要打造一个既有现代城市功能、又有发达工商业,更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既有便利的城市生活,又能享受田园之美。太仓的居民,无论居住在城区中心、副中心还是乡村,工作与生活的条件都是现代化的,在田园的恬淡中尽享现代城市的文明与服务。
商报记者: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具体在哪些方面推进?  
陆留生:具体来说,打造功能更加完善、居住更加舒适、环境更加优美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太仓将从四个方面全力推进。  
第一,优化空间布局。遵循保护生态空间、保证基本农田、保障城乡发展原则,引导经济、人口、资源在空间上优化配置,构建“一市(太仓市)双城(主城区、新港城)三镇(沙溪、浏河、璜泾)”的空间布局,交通是便捷的、农业是生态的,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如诗如画、出入方便的田园。
第二,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质。立足长远,全面实施第二水源地、城镇节点间快速路、杨林塘整治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推进新港城和沙溪、浏河、璜泾新镇区以及主城区东拓等片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的硬实力,打造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特色鲜明、联系便捷的城市群。
第三,加速城乡一体。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尽快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到2015年农用地集中规模经营面积达到90%、镇村企业集中度达到90%、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80%左右。
第四,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农业生产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和景观功能,形成生态良好的田园景象。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深入推进“绿色太仓”工程和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筑人性化的慢行系统,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接轨上海”:太仓与上海“一衣带水”,半个小时的车程,使两个城市之间唇齿相依,息息相通。太仓离上海特别近,企业所需的人才、资金、物流、信息接受上海的辐射;两个城市间往来频繁,太仓接轨上海的步伐不断加快。德国《对话》杂志曾评论:“太仓是中国大上海边上最理想的德国投资领地。”
四、太仓地处长三角经济带的最前沿,有港口,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德企之乡”
德国人素以行事严谨而享誉世界,试探性
  从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的试探性投资,到如今上百家德资企业聚集,太仓为何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前来投资创业?
  全球最大机床厂之一的德国埃玛克集团太仓公司总经理何皓然对这里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情有独钟:“在德国,太仓被称为德国的小南部,在这里我们感觉就像在自己的家乡;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政府很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主动帮助我们,办事效率很高。”
  在斯坦姆博士“第一个吃螃蟹”的影响下,生产世界一流轴承的舍弗勒公司来了,生产世界先进气(液)压缸冲压设备的托克斯冲压技术公司来了,生产新型建筑紧固件系列的慧鱼公司来了……太仓逐渐形成了以精密机械、汽车配件、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据介绍,前期进驻的德企90%以上实现了增资扩产。面对纷至沓来的德国客商,太仓坚持科学发展,诚信为本,精心打造投资环境。自太仓开发区创办起,就定位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德企在这里稍成气候时,太仓开发区建设者们又敏锐地发现,这些德资企业具有用地少、产值高、环保好、效益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于是,他们把培育德资工业小区作为开发区发展的重中之重,政策上加以引导,工作上重点扶持,为德资企业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据介绍,落户太仓的115家德资企业,累计用地不到2000亩,但亩均投资强度超过50万美元。开发区呈现出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双高”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区域的产业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2006年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

“借梯上楼”放大资源优势
    从1993年至今,太仓开发区借梯上楼,先是把自身的资源优势放大,构建高速公路网,拉近与上海的距离,发展自己的港口,开辟自己的航线,密切了与国际间的交流。以此为契机,开发区又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大框架下,想方设法把上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自己的招商强势,放大“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的新兴区。目前形成的太仓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和江苏省软件外包基地三大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德资企业。
太仓市市委书记浦荣皋告诉记者:“只要有意向来太仓发展的德资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投资多少,我们都抱以真诚,尽心尽力地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筑巢引凤“飞凤投林”。太仓作为“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的唯一县级市,历来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特成立了知识产权法庭。积极鼓励德资企业在太设立研发机构,全面提升德资企业的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通过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带动越来越多的德国高科技企业来太落户。
——中德双向交流,德中文化相互渗透。江苏省与德国巴符州是友好省市,双方交流频繁。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德国的斯图加特、慕尼黑、杜塞尔多夫、弗莱堡举办了“走进德国-太仓日”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太仓,“德中同行”、啤酒节、德国企业科技成果展、中德足球友谊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德国社会生活和人文特质等元素更多地融入到太仓文化中,促进了中德文化的相互渗透。
“双元制”培养技术蓝领
  走进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的“特殊”车间,记者看到一位德国技师正在给工人现场讲解技术要领。据介绍,这个车间就是太仓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的“培训车间”,不过它的“产品”不是机器或零部件,而是在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下“铸造”出来的模具机械工。
  太仓市市长谢鸣告诉记者,投资太仓的德资企业大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优秀技工。为了破解“技工荒”难题,2000年初,太仓经济开发区与德国巴符州政府、克恩—里伯斯公司、慧鱼公司及太仓职业学校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同步的职业培训中心——太仓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
  据太仓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所谓“双元制”教育,是指由职校、企业双方共同投入场地、设备和师资,学校负责招生、文化课教学以及专业基础课教学;企业负责采用德国的考核和课程标准开展技能培训的教育模式。除了这个培训中心,太仓还有德国巴伐利亚技术工人(太仓)培训中心,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等多个“双元制”教育培训中心。
  “‘双元制’是我们吸引德企的‘秘密武器’,为太仓培养出了上千名技术蓝领,解决了企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难题。”谢鸣笑着说,“‘双元制’的成功,既得益于太仓已形成的德企环境,反过来又推动了后来的德企来太仓投资。”职院、职校加上德企,构成了太仓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超前的招商理念
多年来,太仓坚持“以商引商”的理念,先后与德国远东投资有限公司、德国伟思管理公司、德国巴符州国际经济合作协会、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德国工商大会北京代表处、中国-欧盟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办公室等近10家机构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加强了与欧洲的招商投资中介机构的合作;同时通过建立与德国等海外媒体的合作,扩大和提升了太仓在欧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舍弗勒集团太仓依纳轴承有限公司前任总裁克劳斯特先生,退休后还在太仓专门成立了咨询公司,为计划投资太仓的德资企业服务。
继08、09年在德国成功举办“太仓日”及“德中同行 2008太仓周”活动的基础上,今年5月27日太仓市政府、杜塞尔多夫工商会、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联合举办了“走进德国 杜塞尔多夫太仓日”活动,进一步推动太仓和德国工商界经济交流与合作向纵深发展,并结合太仓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和江苏省软件外包基地三大平台,吸引更多的德资企业到太仓。
三、成功的招商实践
太仓注重选择投资企业一、品牌好。如慧鱼、通快、克恩-里伯斯、拜耳、西门子、埃马克、克朗斯等都是世界知名企业。 二、技术好。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汽车安全带卷簧,产品占据世界60%的市场份额;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一直专注生产汽车发动机零配件,成为世界第二大轴承制造商;威格玛机械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塑钢窗成套设备企业;慧鱼公司的建筑紧固件,拥有上千项国际专利技术;托克斯公司的主要产品气液增加缸和各类冲压设备,在同类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中占90%以上;通快公司生产的激光加工中心,是世界上最好的机床产品。 三、环保好。德企产业没有什么污染源,同时企业很注重环保,节约能源,排放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并把德国环保标准和设备引入太仓。 四、人员素质好。众多德国企业的落户,吸引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来到太仓。特别是100多名留学生进入德资企业工作,为新区德资企业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优质高效的服务
长期以来,太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太仓的德资企业发展,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主动为德企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德商说,在太仓投资,有静、情、亲的感觉。同时,太仓为德资服务富有人情味,他们坚持兑现对德企作出的承诺。有一家德企要求填土,开发区认为填土只是把地填平,其实德方的要求是像筑路一样结实填平,这与事先理解的不同,但既然已答应,太仓开发区宁可损失一些经济利益,也要信守当初的承诺,最终按照德方要求去完成。德国埃玛克集团太仓公司总经经理何皓然说“当地政府很了解我们这样的企业需要什么,他们会主动帮助我们,而且办事效率很高。”
五、德资的强劲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太仓德资企业发展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一期投资额仅50万马克的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固定资产超8亿元的一个规模型集团企业;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已由首期3000万美元投资发展成为总投资4.65亿美元的集团公司。
据统计,140家德企累计强度近用地约2000亩,亩均投资强度近50万美元,亩均利税近60万元,人均产值超70万元。在规模企业中,以德资为主的欧美企业仅占全区外资企业的一半,但财政贡献却占到了全区的90%。今年上半年,规模欧美企业平均产值近亿元。如,美名格-艾罗公司注册资本仅为700万美元,从业人员不到90人,年产值却超1亿元,人均产值达110万元;总投资4.65亿美元的舍弗勒集团,全部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超60亿元。
在去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太仓德资工厂依然保持较好的增幅,克朗斯机械、阀安格和爱科空调等公司保持了两位数的增幅,充分显示出太仓良好的投资环境。
如今,140家德资企业集聚太仓形成了精密机械加工,汽车零配件制造和新型建筑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群,不但推动了太仓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而且大大提升了太仓的区域竞争力。
六、完善的配套服务
今天,“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正在按照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为太仓德企和周边地区德企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今年7月,该中心首届95名毕业生已经成为德企的“抢手”员工,为太仓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称号。
众多德企的入驻,太仓形成了“德资小区”鲜明的个性特色。面对德国酒吧、香肠店、洗衣店一一搬进太仓,太仓的“德国味”变得越来越浓。每当夜幕降临时,市区东仓南路上的欧式酒吧一条街就变得热闹起来,在太仓工作的德国人聚在这里品咖啡,喝啤酒,享受闲暇时,太仓不愧为“中国德企之乡”。此刻,太仓正在规划建设原汁原味的“德国小区”,吸引更多的德国人和中外高技术人才聚集太仓投资发展。 
七、太仓的特色发展
06年“太仓德资工业园”批准挂牌以来,太仓和德国六家公司成立了中德环保技术中心,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保护好、贡献能力大的特色发展道路。太仓市委书记浦荣皋表示,要精心办好德资工业园。目前,太仓正在充分发挥“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的品牌效应和德资工业园的规模效应,努力把太仓打造成为华东地区的“德国中心”,具体包括德国中小企业集聚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心和中德经济文化科技服务交流中心。
太仓有45万人口,但按照中国的数量级来说,只算一个村庄。它甚至没有自己的电话区号。
德国人的职业精神和经商文化也随着工厂一同来到了这里。没有任何一个欧洲以外的地方像太仓这样德国化。
太仓了解两国间的文化差异,知道在这里工作的很多德国人思乡心切。不久后,一座德国中心建设成立,陆续建立的还有国际学校、面包房、饭店等。

“德国企业不需要很多员工,但他们有长期计划,而且带来了自己的技术。”
德国人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在太仓感觉就像在自己的家乡,走在街上可能就会遇到市长,任何问题都可以找他商量解决办法。”
近年来,中国大城市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与德国相比,专业人员的成本优势几乎消失了。相比之下,太仓的环境更好。厂房的租金比上海低2/3。技工的薪水最多可比大城市低30%。
中国的大城市近年来不断遭受基础设施问题的困扰。夏天,当全上海的人都在开空调时,城市管理者为保障电网运行,定时对工厂实施拉闸断电。这种问题在太仓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接轨上海
商报记者:2012年,太仓全面接轨上海,主要的定位和亮点体现在哪里?
陆留生:2012年,太仓全面接轨上海,从交通、科技、人才以及医疗等各个领域和层面进行无缝对接,这样的接轨是全方位、深层次、强渗透的。
——交通接轨,近距离合作互惠互利。太仓在苏州板块中距离上海市中心最近,仅有50公里,距上海虹桥机场也只是30分钟车程,地缘优势凸显。为了更好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近年太仓加强了惠民公交建设:开通了从朝阳路公交站直达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嘉定城北站的“太嘉线”,浏河镇直达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美兰湖站的城际公交线路——“沪浏快线”。我们推出了交通“一卡通”,“一卡通”用户享有与上海公交卡在长三角同等的刷卡优惠。同样,上海公交卡用户在我市市内公交线路及太嘉线刷卡消费时可享7折优惠。随着太仓市进入上海的338省道浏家港收费站、204国道收费站的撤除,以及沪嘉高速的免费通行,太仓与上海的交通已经完全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科技接轨,高起点运作同创共进。一是产学研合作数量明显增多,有近70家太仓的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多家国内一流院校开展了产学研对接。签订了100多项技术合作、共同开发、共建联合实验室等产学研协议。二是紧跟太仓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注重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企业与院校在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农业现代化生产等领域开展了多形式的广泛合作。合作双方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合作项目重点集中在解决技术难题和开发新产品上。寻求与沪上高校合作的企业,也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扩大到外资企业。三是与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等共建的“6+1”国家技术转移联盟太仓工作站,建成了两个院士工作站,已引进科技成果及科研项目近百项。
——人才接轨,无缝隙联动并驾齐驱。近年来,太仓市充分倚借上海的人才优势,柔性引进上海专家教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充分利用太仓市科技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吸引了上海高层次人才携带科技成果来太仓市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共引进沪上院校教授来太仓投资创办企业6家,注册资金累计5100万元,分别涉及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农业现代化生产等多个领域。
——医疗接轨,资源性共享休戚与共。在医疗方面,两个城市的合作非常紧密与实际,深受太仓市民的欢迎。太仓市医疗保险基金结算中心与上海长海医院签订了“太仓市参保人员赴上海长海医院医疗费用实时结算协议”,建立并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实现了太仓参保人员跨省就医实时结算“零”的突破。
——文化接轨,双赢式互补共同繁荣。2012年11月19日,太仓市政府赴上海举行了“创意太仓•活力家园”——太仓文化产业上海推介会,100多家企业和75家媒体共同聚焦太仓文化产业。在文化对接方面,太仓也在大胆尝试。太仓大剧院今年9月刚建成,就请来拥有充足文化资源的东上海百老汇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市场化运作,迄今为止的17场演出,上座率都在八成以上。

中国德企之乡
太仓近年来获得了“中国德企之乡”、“中国的施瓦本”等美誉,自1993年第一家德国企业——克恩里伯斯(太仓)有限公司落户以来,已有180多家德资企业入驻太仓,项目总投资超15亿美元,使太仓成为中国德资发展最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08年被国家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全国第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2012年4月被国家工信部授予中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称号。主要特点如下:
——特色产业快速集聚,技术含量普遍较高。太仓的德资企业以精密机械加工、汽车零配件制造、新型建筑材料等三大产业为主,形成了“苏州市精密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和“苏州汽车零配件特色产业基地”,精密机械企业有70家,年产值超100亿元;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有35家,年产值近90亿元。
——系统的“双元制”职教,技术蓝领茁壮成长。太仓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舍弗勒中国培训中心、德国巴伐利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先后成立,“双元制”职教模式在太仓逐步发展壮大,为太仓培养出了数千名“技术蓝领”,很好地满足了德资企业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

 
  扩大渠道 以商引商
    众多德资企业选择太仓,除了太仓本身特有的区域“磁力”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超前的招商理念“以商引商”。
  “太仓依靠专业协会第三方平台,扩大德资企业的招商渠道。”近年来,太仓先后与德国远东投资有限公司、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等近10家招商投资中介机构的合作,通过这些协会了解欧洲企业对华投资战略和信息,牵头到德国举办中国太仓日等活动推介太仓,从而使得对德招商“准确而畅通”。
 
如今的太仓“德国味”越来越浓。每当夜幕降临时,太仓市区东仓南路上的欧式酒吧一条街就变得热闹起来,在太仓工作的德国人经常聚在这里品咖啡、喝啤酒。
金融一条街
  太仓,一方面通过载体招商和“以商引商”,一方面营造优质配套服务大环境,释放了集聚德资企业投资的大“磁场”。

租售厂房  关注娄城地产微信公众号